隨州網(wǎng)
標題: 古人說話是“文縐縐”還是“萌萌噠”? [打印本頁]
作者: 隨州新華書店 時間: 2014-8-21 15:25
標題: 古人說話是“文縐縐”還是“萌萌噠”?
導語
“琴啊琴,我們做朋友吧!币唤M“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GIF圖戳中網(wǎng)友的萌點。事實上這位九五之尊還有許多“萌句”,諸如“朕就是這樣漢子!”;“朕實不知該如何疼你”;“朕知道了”。
古人說話不應該是滿嘴“之乎者也”么?他們?nèi)粘=涣鞯降资且慕雷诌是像現(xiàn)代人一樣通俗易懂?這得從中國古代書面語和口語兩條線的發(fā)展軌跡說起——
雍正寫給年羹堯:“朕實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顏對天地神明也!瓲柎说扔眯膼畚姨帲藿泽w到!盵1]
康熙至光緒朱批“知道了”。[2]
一、書面語和口語的雙軌發(fā)展:從合拍到脫節(jié)再到合拍首先,我們厘清四個概念:口語、書面語、文言文、白話文。
書面語是在口語基礎上產(chǎn)生的,文言文和白話文都是書面語。只不過前者建立在先秦漢語口語的基礎上,而后者則建立在近代漢語口語的基礎上。
1、先秦時文言和口語基本一致中古漢語口語研究尚不足大約在先秦時期,文言文還是和當時的口語一致的,與現(xiàn)在傾向使用雙音節(jié)詞不同,當時的漢語里單音節(jié)詞占據(jù)上風!墩撜Z》《孟子》這類,可以說就是當時口語的實錄!皩W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當時說話,就是這么個腔調(diào)。
孔子
但是由于書面語本身的保守性,加之以文言文為載體的儒家著作經(jīng)典地位的確立,以及漢字對于漢語的巨大影響,文言文和口語很快就進入了漫長的雙軌發(fā)展時期。
大約在兩漢時期,口語和文言文就有了一定的距離。中國第一部方言著作、西漢揚雄的《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除了以通語解釋方言以外,還注重以今語解釋古語。《方言》卷一就記錄:
假、熾、懷、摧、詹、戾、艐,至也……皆古雅之別語也,今則或同。[3]
(大意為:假、熾、懷、摧、詹、戾、艐這些詞,都是“至”的意思……是從古語分化出來的不同說法,現(xiàn)在有些地方已經(jīng)通用了。)
《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書影
雖然文言文和口語都在發(fā)展,但前者遠遠跟不上后者的速度,距離越拉越大。可惜由于反映當時口語文獻遠沒有文言文獻那么豐富,中古時期漢語口語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間。
2、唐代出現(xiàn)白話文宋代文言徹底脫節(jié)這種情況在唐朝出現(xiàn)變化,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佛教的大發(fā)展。由于潛在教徒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出于方便傳播佛教、吸引教徒的目的,大量翻譯的佛經(jīng)和佛教故事多使用當時的口語,成為早期白話的重要來源。
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語已經(jīng)完全脫節(jié)。當時的讀書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達一般口語要說的意思。宋呂本中《軒渠錄》記述了這么個故事:
族嬸陳氏頃寓巖州,諸子宦游未歸。偶族侄大琮過州。陳嬸令作代書寄其子,因口授云:“孩兒要劣妳子,以鬩鬩霍霍地,且買一把小剪子來,要剪腳上骨出兒肐胝兒也!
(應為開封地區(qū)方言,大意為:要給孩子買把小剪刀,剪去腳上的硬皮和老繭。)
大琮遲疑不能下筆。嬸笑云:“元來這廝兒也不識字!”[4]
宋朝的文人和學者們有時也使用白話文。譬如蘇軾最愛用“呵呵”,在給摯友兼親家文與可寫信時、在給同事和文友鮮于子駿寫信時、在給“河東獅吼”男主角陳季常寫信時,都在末尾加上一句:“呵呵。”[5]大儒朱熹在《朱子語類》中點評史書時也是一口白話:“南北史除了通鑒所取者,其余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說。”[6]宋人的日常對話,就是這么通俗。
為蘇軾配音:“呵呵!
3、皇帝也愛說大白話:成吉思汗和朱元璋的圣旨到了元代,由于漢語并非統(tǒng)治者的母語,很多時候連皇帝的詔書也直錄當時的口語!堕L春真人西游記》記錄了一篇成吉思汗寫給丘處機的詔書,全文如下:
宣差都元帥賈昌傳奉成吉思皇帝圣旨:
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別來至夏日,路上炎熱艱難來,沿路好底鋪馬得騎來么?路里飲食廣多不少來么?你到宣德州等處,官員好覷你來么?下頭百姓得來么?你起身心里好么?我這里常思量著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
癸未年十一月十五日。[7]
成吉思汗給丘處機的詔書[8]
其實“么”這個現(xiàn)當代漢語常用的語氣詞,早在唐就出現(xiàn)了,來源是“無”。敦煌寫本中寫作與“無”語音相近的“磨”“摩”,宋代以后寫作“麼”“末”,慢慢地演化成“么”。至于“么”變成現(xiàn)代更常用的“嗎”,那是清代的事情了。[9]
明清,白話小說諸如《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金瓶梅》等等,不勝枚舉。皇帝批復奏章用大白話也不是稀奇事。明太祖朱元璋,聽說沿海有倭寇來犯,怒而下詔:
“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家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10]
相比之下,雍正對年羹堯的那一份表白,是不是顯得柔腸百折了許多。
4、五四白話文運動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書面語和口語發(fā)展的雙軌發(fā)展,文言文和白話文對立的局面,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才終結(jié)。胡適《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不摹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語”等,吹響“白話文運動”的號角,終于讓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成為了漢民族的共同書面語。
這里有個段子:胡適和黃侃打賭文言文和白話文誰更簡潔。胡適對學生說,前幾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給我發(fā)信,邀我去做行政院秘書,我不愿從政,便發(fā)電報拒絕了。復電便是用白話文寫的,而且非常省錢。同學們?nèi)缬信d趣,可代我用文言文擬一則電文,看看是白話文省錢,還是文言文省錢。
學生們絞盡腦汁擬定了電報,挑出字數(shù)最少的一份,寫的是:“才學疏淺,恐難勝任,恕不從命!焙m念畢,不無幽默地說:“這份電稿僅12個字,算是言簡意賅,但還是太長了。我用白話文只須5個字:“干不了,謝謝!盵11]
二、對古人的誤解源于重文言、輕白話梳理了從先秦到五四,書面語和口語、文言和白話的發(fā)展,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最早在唐宋時,當時古人的口語就和我們現(xiàn)在的差不多了。為什么我們總有一種錯覺,覺得古人說話都是那么佶屈聱牙呢?
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白話文出現(xiàn)時間晚,且被傳統(tǒng)社會認為不登大雅之堂。雖然使用先秦口語的“十三經(jīng)”到了后世已經(jīng)成了難懂的文言,連漢人的批注對唐宋人來說也很古奧?墒,儒家經(jīng)典是士子必修,要想?yún)⒓涌婆e就不得不學。除了功利的需要,正史、正式的文章、書信,也都必須使用文言文。
語錄體的《朱子語類》里,朱熹說著一口大白話,可是到了學術著作《四書章句集注》,他還是用上了文言文。還有朱元璋,別看平時下詔那么隨便,登基詔書說得可是“朕本淮右庶民,荷上天眷顧,祖宗之靈,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賢于左右!盵12]
二是古文教育重文言。文言文和口語脫節(jié)太嚴重,不論是散文還是駢文,如果不經(jīng)過專門的學習,基本無法誦讀理解。我們從小接受的古文教育,自然是重文言輕白話的,這讓我們誤以為古人說話也是如文言文一樣咬文嚼字。
[1]圖片來自網(wǎng)友文在茲的相冊《如是我聞》,出自《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
[2]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網(wǎng)站
[3](漢)揚雄,《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卷一
[4]引自《語言學綱要》,葉蜚聲、徐通鏘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P171
[5]此處參考《網(wǎng)友議網(wǎng)絡語氣詞“呵呵”辭源翻出蘇軾書信》,新華網(wǎng),2008年11月14日
[6](宋)朱熹,《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四
[7](元)李志常,《長春真人西游記》附錄
[8]圖片來自網(wǎng)友文在茲的相冊《如是我聞》
[9]此處參考王力《漢語史稿》(1958)、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1958)相關章節(jié)
[10]引自袁騰飛講座《這個歷史挺靠譜》第11集
[11]此處參考劉繼興《胡適黃侃在白話文與文言文上的較量》,《羊城晚報》,2013年12月11日
[12]引自《劍橋中國明代史》, (英)崔瑞德、(美)牟復禮著,張書生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第3章:洪武之治
結(jié)語
總而言之,最晚在唐代的時候,人們的日常交流已不再是“之乎者也矣焉哉”了。如果大家細心閱讀研究文獻,一定還能發(fā)現(xiàn)更多有趣的“萌句”呢。
作者: 來啊打我啊 時間: 2014-8-21 17:29
口語一直存在的吧,只8過史文都用書面語喲,古代8太可能都有書念的,那是權貴才有噠。
歡迎光臨 隨州網(wǎng) (http://m.infinitetetri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