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隨州新華書店 于 2014-6-5 19:05 編輯
編者按:《萬歷十五年》是一本暢銷二十余年的經(jīng)典之作。去年市委劉曉明書記倡導全民閱讀這本書,我自己也讀過,草草的,沒有精讀,有點兒神龍不見首尾的感覺,很多人說好,但是我依然不敢在這里推薦,直至此,一位同事在朋友的QQ空間里看到了這篇書評,深以為讀到《萬歷十五年》之精髓,遂轉給我共勉,讀罷,我也豁然開朗,在這篇書評里我看到一位廉明,一心向民的好領導,也觸類旁通看到這本書里心理學上的,政治學上,組織學上的,管理學上的很多現(xiàn)象和道理。 以下是這位書友的書評: 網(wǎng)友們也可以尋到此書讀讀,此書作者黃仁宇的敘述恣肆雍容,相信你們會有一個不一樣的《萬歷十五年》。
從 歷 史 中 汲 取 養(yǎng) 分 ——讀《萬歷十五年》有感 信息技術與電子監(jiān)管中心 聶志偉 《萬歷十五年》是隨州市委書記劉曉鳴推薦給全市廣大干部閱讀的。該書是中國史學難得的上乘之作,更是學術作品中稀有的暢銷書。好書,值得分享,我不止一次向同事和朋友們推薦這本書。今天,我也向愛閱讀的同事和朋友們推薦一下這本由美籍華人黃仁宇先生撰寫的《萬歷十五年》,相信你們讀完以后,還會讀第二遍、第三遍。 初讀《萬歷十五年》,我感觸頗多,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全文沒有空洞的說教,只有具體的歷史。作者以萬歷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為著眼點,通過對萬歷皇帝朱翊鈞、首輔張居正、申時行等七位關鍵人物的描寫,巧妙切入并深刻剖析了整個明朝由盛而衰的歷史。1587年,看似四海升平、平淡無奇,實則暗流涌動、危機四伏,自這一年起,近代中國逐漸走向衰亡。讀完全書,掩卷沉思,我感受最深的是,能被歷史牢牢記住的只有三類人——位極人臣的高官、為民盡瘁的小吏和貪功戀權的階下之囚,這三類人包羅了官場的各個層級。換句話說,歷史根本不關心你官至幾品,而只會毫不掩飾地記住你做了哪些福澤天下蒼生的好事實事,以及多少傷天害理、蔽主殃民的壞事丑事。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歷史是一面鏡子,照亮著現(xiàn)實與未來!度f歷十五年》雖然是一部歷史著作,但于今人而言,也未嘗不能得到若干啟示。在此,我有三點粗淺的認識與啟發(fā): 第一,要常懷敬畏之心。黃仁宇先生否定了過去史學家所持有的明朝“稅重民窮”的觀點,認為民窮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國家賦稅過重,而“端在法律的腐敗和政府的低能”。這種腐敗極端邪惡,整個官場只有一個清官海瑞,在今人看來,他能在精英階級集體腐敗的時候卻勇敢堅守自己的內心,值得敬佩;然而在當時,他卻因為太過清廉而顯得格格不入,屢遭排擠。腐敗叢生,以及反腐斗爭的不徹底,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心無敬畏,就會肆無忌憚、為所欲為,這一失敗的歷史值得今人警醒。朱熹說:“君子之心,常懷敬畏!本次房梢允刮覀儠r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對理想的追求和奮發(fā)向上的動力,自覺抵御各種廉政風險。目睹今日之官場,多少官員背叛當初的誓言,自我膨脹、腐化墮落、特權盛行,為百姓所深惡痛絕。統(tǒng)計媒體公開報道發(fā)現(xiàn),十八大以來落馬的26名省部級高官中,無一例外的與貪腐有關。功不抵過、法不容情,他們的落馬看似偶然,實則必然,一點兒也不委屈。我們作為人民公仆,堅守清廉底線,就要常懷敬畏之心,要敬畏百姓、敬畏法紀、敬畏道德、敬畏權力。常懷敬畏之心,是必備的黨性修養(yǎng),是底線的道德準則。 第二,要常敘魚水之情。說白了,就是心中要有百姓!度f歷十五年》沒有點明明朝滅亡與百姓的直接聯(lián)系,但多次提及萬歷年間官員俸祿較低,而高級官員依然生活奢靡。那么,這些人靠什么來維持高消費呢?靠搜刮民脂民膏。一朝官員每日所思不是改善民生、強國富民,而是結黨營私、中飽私囊,這一異常行為最終導致官逼民反、國家滅亡。當然,萬歷皇帝并不懂“群眾路線”,也不會常敘魚水之誼、血肉之情;但作為一名新時期的黨員干部,我們當以明朝失敗的歷史為前車之鑒,牢固樹立正確的群眾觀、政績觀、價值觀?v觀我黨的歷史,正是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了群眾路線,并最終依靠群眾的力量才取得偉大的勝利。也正是因為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黨的事業(yè)才贏得了人民的支持、參與和擁戴,才戰(zhàn)勝了一個個世所罕見的風險與考驗,取得舉世矚目的改革成就。黨和國家領導人不止一次地告誡全黨:“人心向背,事關生死存亡”。但當前,黨內脫離群眾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四風”問題依然突出,我們每一名黨員干部都應當自我反思、自我凈化、自我革新,用實際行動去重拾人民群眾的信任,重振日益弱化的公信力。 第三,要常修為政之德。黃仁宇先生利用筆下的張居正與海瑞為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從政道德課。透過二人的人生經(jīng)歷,我們至少能得出以下兩點可鑒之處。一是既要有“私德”,要有基于自身修養(yǎng)所表現(xiàn)出的個人信守;更要有“公德”,要有“服務于公眾而犧牲自我的精神”,也就是社會責任感與時代使命感。二是既要有“一人之德”,更要能同心“同德”。海瑞雖為“道德模范”,卻終因其“個人道德之長,不能補救組織之短”,從而造就了他個人的悲劇,也造就了那個時代的悲劇。今天,我們身邊涌現(xiàn)了焦裕祿、孔繁森等道德模范,但光靠這些有“德”的“明星”官員是遠遠不夠的,而必須全黨上下同心同“德”。當前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目的就是為了在全黨上下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群體責任意識,塑造全體黨員干部的社會主義道德標準。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積極融入其中呢? “1587年,……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創(chuàng)造或者習于茍安,文盲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tǒng)統(tǒng)不能在事業(yè)上取得有意義的發(fā)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f歷丁亥年的年鑒,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边@是作者在文末的總結。但對于今人而言,這一部失敗的總記錄,無愧為一部成功的反面教材,時時警醒著我們,當從歷史中汲取養(yǎng)分、吸取教訓。
(感謝明琛贈書與我,《萬歷十五年》是我讀過的最為贊不絕口的書。同時,向思漢哥學習寫讀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