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隨一國”說法近了一步 站在一尊已經(jīng)修復好的方座簋前,黃鳳春說,文物出發(fā)現(xiàn)和出土,是不能按照歷史的順序而進行的,只有出土器物而無史料記載的曾國,只有史料記載而無出土器物的隨國,都在同一片土地上,古曾國和古隨國,到底是不是一個國家?這個問題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到今天,一直困擾著國內(nèi)考古界,葉家山M111號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有青銅鼎21座,青銅簋12座,按照周代的禮制,只有國君才能享受九鼎八簋,而諸侯只能享受七鼎六簋。那么,這個墓主人到底什么身份?曾國的史書并無記載,依據(jù)史料去考證是不可能的。而出土的方座簋的造型、紋飾等風格,都體現(xiàn)著周人的作風,印證著古曾國與姬姓周人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那么,既然曾、隨國君同為姬姓,是不是斷定古曾國和古隨國同為一國的說法又近了一步呢? 黃鳳春說,《左傳》、《史記》中都記載有吳楚之間戰(zhàn)事連綿不斷的歷史事實,其中提到了吳、楚、隨,而另一墓葬中出土的編鐘上160字銘文上記載有吳、楚、曾,這就說明,古曾國和古隨國是一個國度,曾、隨國名可以互換,700年國君一脈相承。那曾國的開國國君是誰?據(jù)文學作品《封神演義》記載,大將南宮適身歷文王、武王、成王三世,是周族創(chuàng)立之時的重要謀臣和戰(zhàn)將,為周的伐商大業(yè)立下汗馬功勞。 史料記載:周王去朝歌時,曾命“外事托于南宮適”,可見其重臣之位多么顯赫。后來,作為功臣封為諸侯,但其封地究竟在何處?早期所出土的編鐘銘文,正好為后人填補這個歷史空白,銘文“ ……曾侯與曰,白適上通,左右文武,達殷之命,撫定天下,王遺命南宮,君匕淮夷,臨有江夏!边@就證明,其封地就在隨州一帶,分管隨州相鄰的河南和湖北大片領(lǐng)土,其分封的任務(wù)是警戒淮夷和監(jiān)視江夏(武漢)一帶,南宮適為古隨國的開國始祖,是名副其實的第一代曾侯。 從曾侯犺墓葬中出土的一座“曾侯犺乍寶尊彝”銘文看出,曾侯犺稱南公適為“考”,那么南公適就是曾侯犺的父親。自從1978年曾侯乙墓發(fā)掘后,考古界都在爭論,從未見青銅器物上記載隨國,從葉家山曾國墓葬出土的一支青銅戈上的銘文“隨大司馬家有自行戈”也證實,古隨、古曾國同為一個國度,這一驚人的考古成果在當今已成定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