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夢中的綠洲! 于 2015-3-16 15:42 編輯
《詩歌是什么》
文 / 毛雨松
詩歌是什么?
這個問題陡一看似乎很幼稚,可笑,可真的回答起來卻又十分困難。在當今世界的文體中,有人說小說是一位老人,說明文是一位中年人,記敘文是一位少年,散文是一個孩子。而獨對詩歌卻很難下一個準確的定義。有人說她是一位羞澀的少女,有人說她是歷盡滄桑的哲人,也有人說她是一位豪氣蓬勃的青年……然而誰也說不明白。用擬人的手法,雖然人是一個十分豐富的概念,卻也難‘擬’出詩歌的精心內涵。正因為這樣,有人說喜歡小說,戲劇,曲藝等某一文體可以找到具體的理由?墒菍τ谠姼瑁瑓s無可辯駁地去接受它,愛它,寫它,又找不到緣由。
關于詩歌,有很多的爭論,譬如是先有詩,后有詩人,還是先有詩人后有詩。這個爭論類似于先有蛋后有雞,還是先有雞后有蛋一樣,各有理由.一般來說,按自然學的觀點是先有詩后有詩人,按文藝學的觀點,就是先有詩人后有詩。我是傾向于前者的,即現(xiàn)有詩后有詩人。按照中國古老的哲學觀點,世間的萬物及自然規(guī)律以及它表現(xiàn)的藝術形態(tài)其實是原始存在的,只是我們發(fā)現(xiàn)了它,加以修飾整理而已,大自然種種形態(tài)就是一幅壯美的詩篇,人也是屬于大自然的一部分。很欣賞恒大冰泉里面的一句經典廣告詞——“我們不制造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這句話何嘗不適合于詩人呢?詩人詩人,詩在前,人在后。
歷來對于“什么是詩”的問題,有不同的觀點,總的來說,大概有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種是說“詩歌是不負責任的宣傳”,另一種是“詩是高效率的宣傳,是美的語言! 第一種主張是側重于詩的宣傳效果方面,是價值論的觀點;第二種是以效率和文學美感為基礎的,偏重于語言的享受。兩種觀點各有側重,各有千秋。著名學者、詩人聞一多先生,曾經說過“詩是批評”,很多人對此表示不理解,認為詩歌的語言用詞優(yōu)美,又有韻律講究,宣傳真善變,鞭撻假惡丑,怎么能一概說是批評呢?我的理解是,詩歌一是對現(xiàn)實的直接地批評,二是即使詩歌有很多的時候寫歌頌現(xiàn)實,給人一種深深的意境美,而回到現(xiàn)實當中,人們發(fā)現(xiàn)那種意境與現(xiàn)實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有的甚至是相反的。我是想詩就是說明通過現(xiàn)實中本該如此而沒有如此而形成的反差,讓人們看到不足,進行反省和反思,暴露被遮掩的丑陋,促進改進,這也是詩歌的另一種批評的方式吧。
在愛詩的群體中,青年人大概占有相對較大的比例。很多的年青人踏上文學之路就是從詩歌開始的。在我愛詩的道路上,有一段對話對我感觸影響頗深。詩人說:不要讓我把什么都說出來!笆堑模闳绻咽裁炊颊f出來,我立即就走” 評論家如是說。“真急死人了,他們在說什么啊?也有人這樣說。的確,詩歌是含蓄,優(yōu)美而精辟。它既要道清,又要給思維留下一個足夠空間和余地。它給從各重角度觀察思考同一客觀載體的人們在某種意義上都能接受和理解。
很多愛詩的年輕人向往做一個職業(yè)詩人,而在現(xiàn)實中屢屢碰壁后而抱怨當代人不懂得欣賞,精神追求低。其實這種觀點有些極端,著有《一個人的詩歌史》的著名詩人評論家劉春所言——“詩人從來不是一種職業(yè),只是一種愛好,充其量一個稱謂而已。”現(xiàn)為出版人的前詩人葉匡政也表示“自己早就說過,詩人如果沒有其他職業(yè)的話,99%得餓死!痹娙,首先就得學會生存,學會和生活妥協(xié),更何況積極的融于生活的中去體味酸甜苦辣,才能寫出有深度的作品。很多著名的詩人是外交官,學者,教授,工程師甚至于圖書館管理員,郵遞員,小販。
詩歌可以說是語言最好的朋友。它以語言最低的代價換取了最大價值的收獲,使語言文字這一人類的文明在意識領域揮灑得更加自信自如開闊。有人說一種同樣的心境,生硬的說教只把它表達了1/3,一首優(yōu)美的散文可以把它表達出2/3,而詩歌卻能做到3/3。這似乎說的有些夸張,不過也確有道理。
在愛詩的過程中。許多人是從感情的大喜或大憂中愛詩并認識詩歌的,且憂郁中認識詩歌的多一些,程度像對要深一些。在平淡生活中也有,不過占少數(shù),且心理也不是很持久。在一個人感情的波動很大時,情緒就容易產生迷;虺翜S。這時的人的心理上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讓他們理解別人或許容易一些而真正清醒地理解認識自己就不那么簡單了。因為心理的支點不明顯不穩(wěn)定,情感上需要一處簡潔的開脫和發(fā)瀉。別的一些文體,使他產生厭煩的感覺而望塵莫及,獨有詩歌卻做到了這一點,既點到了要害,又適時的催起了人主觀的能動性。使人能走出感情心理上的迷魂陣,開始新的征程,所以說詩歌猶如一座風雨中遠山峰頂?shù)臒羲?br />
眾多的文體,雖也不乏有各自的愛好,追隨者,可總覺得讓人感到一種單調乏味的感覺(別的文體的愛好者請原諒,這只代表我個人的觀點。)不知是拖沓了,缺乏靈性,還是讀者本身的原因或其他的原因。而詩歌卻很容易與接觸他的人相融而產生共鳴。有人說:詩歌的節(jié)奏如同音樂的樂譜一樣,在激發(fā)人的生物本性,形體動感,思維動感上有著驚人的相似。它激發(fā)人的潛能,開啟人的思維,亢奮人的情緒,沉靜人的沖動和野性。
詩歌如同一條河流,在開闊處平靜地緩緩的流動,在狹窄的隘口,也怒氣沖泛,驚濤擊岸,奔流直前。它能如飛瀑萬丈沖濺,亦能如涓涓溪流優(yōu)柔密漫;它既能與堅壁合奏豪邁的贊歌,與松濤共飲綿延的情感;也能與鳥兒和唱纏綿夜曲,與月光共譜照歲月那醉人的河畔。
如果有人問我詩歌是什么,我就說詩歌是一條閃光的有音樂動感的河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