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隨州新華書店 于 2016-1-2 16:42 編輯
[摘要]如果《三國演義》是今天的人寫的,并在此時此刻第一次被拍成電視劇,那網(wǎng)上估計這類的文章少不了:《亮瞎狗眼!面如美玉的張飛慘被“黑”》、《編劇腦殘!大英雄周瑜竟被寫得如此小肚雞腸》…… 整個2015年12月,中國熒屏都被《羋月傳》這部電視劇霸占了。與此同時,爭議一直伴隨該劇,很多人認為劇中呈現(xiàn)的內(nèi)容與事實不符:“相差幾十歲的羋月、黃歇怎么可能談戀愛?”“一代名將白起居然是義渠草原的‘狼孩’?”“怎么哪個男人都是情種,都被羋月迷得五迷三道的?”…… 這其中涉及到了兩個問題,一是由真人真事改編的歷史題材影視劇,要不要尊重歷史史實?二是所謂尊重歷史,是不是就要完全按照史實一點不改地呈現(xiàn)?接下來我們就拆解一番。 一、《羋月傳》“瞎編”處太多? 《三國演義》可能更多 張飛是個黑臉大漢,睜眼睡覺;關(guān)羽是個紅臉硬漢,單刀赴會,過五關(guān)斬六將,受傷了華佗給他刮骨療過毒;劉備胳膊跟長臂猿似的,逮誰跟誰哭;周瑜小心眼,是被諸葛亮氣死的…… 以上印象,大家都有吧?在我們心里,這些人就是這個樣子,然而……這都不是真的。 歷史上的張飛,長得面如美玉,風(fēng)流倜儻,擅長書法,喜畫美人;關(guān)羽的臉是什么顏色,史書上沒記載過,過五關(guān)斬六將、單刀赴會都是別人干的,刮骨療毒倒是有這事,不過刮的時候,華佗已經(jīng)死了11年;劉備所謂的“雙耳垂肩雙臂過膝”,咱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見誰是這樣的?“既生瑜何生亮”聽起來很有畫面感吧?事實上周瑜真沒說過。 什么?你說空城計特別酷?是挺酷,不過那不是諸葛亮干的,是趙云干的。

《三國演義》中,劉關(guān)張的形象與史實都有一定出入 舉這些例子無外乎想說明一點:我們對三國人物的很多印象根深蒂固,仿佛他天生就應(yīng)該是這樣,但其實都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給我們進行的誤導(dǎo)!度龂萘x》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名字就很清楚地告訴大家,我這是以《三國志》為藍本,為了通俗的目的而進行了演義化地處理。 得虧當(dāng)年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要不羅貫中一定被噴死。 相比起來,《羋月傳》的改編并不比《三國演義》更離譜,有些甚至還挺巧妙。例如白起,歷史上只記載白起是“戰(zhàn)神”,并非世勛大族,卻深得秦昭襄王和宣太后(就是羋月)的信任,打仗特牛。同時他也很殘暴,長平之戰(zhàn)坑殺40萬敵軍。關(guān)于他成人之前的記載則缺失,只記載他是秦國郿縣人。 在《羋月傳》中,編劇給他續(xù)上了童年經(jīng)歷:他是個“狼孩”,骨子里的殘忍嗜血是與生俱來的;他落難義渠后,被羋月所救,成為她的義弟,后來又被送到了秦國軍隊中。這樣一改編,羋月為何信任白起,白起又為何異常殘暴,都有了比較合理的解釋。

《羋月傳》中,羋月認“狼孩”白起為義弟 三國時期距今1700多年,羋月生活的時代距今更是長達2300多年,那時的史書能流傳到今天已經(jīng)不容易,記載不詳細在所難免。如果把這些歷史改編為完整的故事,一定是要虛構(gòu)一些情節(jié)的。所以動不動就扣上“瞎編”的帽子,對歷史小說的作者和影視劇的編劇而言,都不太公平。 二、影視劇即便普及的是有錯漏的歷史 也比不普及好 宋丹丹的兒子巴圖最近很紅,因為他搞了一次成功的“危機公關(guān)”。《羋月傳》中他扮演秦武王,一個肥頭大耳還很猥瑣的君王,死法很奇葩:跟人比力氣,舉鼎舉得兩目出血而死。最關(guān)鍵的是他的名字:嬴蕩。(別告訴我你沒念歪沒想歪) 對于這樣的角色,觀眾自然沒好氣,一會兒抱怨“方中信、劉濤(劇中演秦武王父母)怎么生出這么個孩子來?”他在微博中回答:“我是充話費送的唄!币粫䞍河直г梗骸斑@個角色看著神煩”,他又回答:“60集死,大家熬一熬!”

巴圖微博用頗具互聯(lián)網(wǎng)特性的自黑方法“圈粉”無數(shù),順便傳播了下歷史知識 這一系列自黑的行為獲得了網(wǎng)友的喜愛,光是自我調(diào)侃“60集死”的一條微博,轉(zhuǎn)發(fā)3萬多條,點贊數(shù)近10萬。而在此之前,全中國有多少人知道一個叫嬴蕩的舉鼎而死的秦武王呢? 這就是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傳播歷史知識的典范。通過《羋月傳》,我們知道了羋這個字念“米”,不念“損”、“千”、“干”什么的。知道了秦惠文王贏駟和他的兩位姓羋的老婆,知道了他兩個兒子秦武王嬴蕩和秦昭襄王嬴稷,以及他們跟我們熟悉的秦始皇的關(guān)系:羋月是秦始皇爺爺?shù)哪棠,嬴稷是秦始皇的太爺爺?/font>

巴圖在微博上傳的《羋月傳》人物關(guān)系圖,標明羋月是秦始皇的高祖母 別說其他人物和歷史背景、風(fēng)俗知識了,就說這一家人的名字和相互之間的關(guān)系,在《羋月傳》播出之前,除了歷史專業(yè)人士和愛好者,又有幾個人熟悉呢?這部劇可能有虛構(gòu)得不合理,甚至是根本上錯誤的史實,但大致歷史脈絡(luò)是交代得很清楚的,并非“戲說”一類。一些細節(jié)也做得很到位,比如歷史上的秦武王就是劇中巴圖那樣高大魁梧、肥頭大耳的樣子。 且不說影視作品本沒有傳播歷史知識的義務(wù),把戲拍好看了獲得高收視率才是正經(jīng)事。就算它應(yīng)該肩負歷史教育的重任,一部以先秦為背景的《羋月傳》,其價值也大過很多清宮。òㄔ嗳笋R打造的《甄嬛傳》)。畢竟相對清朝歷史,先秦離我們太遠,我們也太不熟悉,把這段歷史大致拍出來,呈獻給觀眾,已經(jīng)是很好的歷史普及了。 至于你說這個普及的過程中有些錯漏?這個嘛,說句不好聽的,二十四史就真的都可信嗎?而且就算有錯,總沒有抗日神劇離譜吧? 三、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 有錯的影視劇也不會誤導(dǎo)觀眾 《羋月傳》最為人詬病的一個歷史錯誤,是被戲稱為“穿越時空的愛戀”的“羋黃戀”。羋月和黃歇這對苦命鴛鴦從少年就開始談戀愛,一直談到了中年,黃歇談出了胡子,羋月談成了寡婦。最終兩人也沒能在一起,分別時兩人在屏幕里頭哭,淚點低的觀眾在屏幕外頭哭。 但是,這一切都是編的……劇中二人年紀相當(dāng),戲外兩位演員對比,扮演羋月的孫儷比扮演黃歇的黃軒大3歲,而歷史上羋月比黃歇大多少呢? 30歲,可能還不止。那么我是怎么知道的呢?往下看—— “《羋月傳》為了給羋月塑造一個初戀情人的角色,而將‘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的黃歇移花接木放置在劇情中,不僅使得年代錯亂,更強行改變了一個既有人物的履歷與性情。據(jù)歷史記載,黃歇活躍于秦昭襄王晚期及楚考烈王時期,與歷史上的宣太后年齡差距有三四十歲,兩人在劇中卻年齡相仿,彼此恩愛,難免給人一種東拉西扯的不適感。” 好吧我承認,上邊這段是抄的,它來源于《北京晚報》12月30日的一篇報道。我是怎么找到這篇文章的呢?百度一下“羋月+黃歇”,在搜索結(jié)果第一頁隨便點開一篇,里頭就有。整個搜索找尋時間不到十秒。 這就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威力——糾錯成本變得極低。不管編劇用了什么改編的小心思,改寫了哪些史實,都會在播出之后成為眾多“鍵盤歷史學(xué)家”的攻擊目標。各種紙媒、網(wǎng)媒、自媒體會寫出無數(shù)或正經(jīng)或詼諧的文章,把那段歷史和人物關(guān)系掰開了揉碎了講給你聽。只要你心存疑問,或者哪怕只是喜歡看八卦,都會在網(wǎng)上輕而易舉找到答案。

《羋月傳》中的羋月和黃歇。歷史上兩人相差三四十歲,黃歇比羋月的兒子還小 在當(dāng)下的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中,一部影視劇想誤導(dǎo)觀眾,幾乎是不可能的。就算你不主動搜索,也會在朋友圈、微信公眾號里讀到大量諸如《羋月和秦始皇什么關(guān)系?》、《春申君黃歇和羋月什么關(guān)系?》、《秦武王嬴蕩:歷史上死得最窩囊的君王》之類的文章,想躲都躲不開。很難想象你看過一部劇,對里邊的人物、情節(jié)感興趣,在看到朋友圈里的類似文章時會不點進去看看。 試想一下,如果《三國演義》是今天的人寫的,并在此時此刻第一次被拍成電視劇,那網(wǎng)上會出現(xiàn)什么情景?估計這類的文章少不了:《亮瞎狗眼!面如美玉的張飛慘被“黑”》、《編劇腦殘!大英雄周瑜竟被寫得如此小肚雞腸》、《演關(guān)羽的演員疑似被導(dǎo)演潛規(guī)則:怎么誰的好事都寫成他的》…… 有關(guān)三國的史實錯誤會被網(wǎng)友一一糾正,并不會“誤導(dǎo)”任何人。只是這樣做,除了口水之外,是不是也變得不那么好玩了? 結(jié)語: 影視劇要不要尊重歷史?當(dāng)然要尊重,但按照史書一絲不變地翻拍也不可取。且不說那會少了很多趣味,史書本身也并不絕對可信,所謂盡信史不如無史。像《羋月傳》這樣,將歷史講成一個好看的故事傳播出來,讓大家對陌生的歷史感興趣,本身就是對歷史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