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指間流沙 于 2016-1-8 09:51 編輯
最近,回到闊別多年的老家——坐落于桐柏山麓的隨縣萬和鎮(zhèn)山頭村,在我家那十分破舊的土屋里,看到了媽媽用過的織布機。這臺布滿蛛網(wǎng)和灰塵的織布機,勾起了我對這臺特殊織布機的回憶。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和弟弟先后從隨縣新城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考入襄陽五中讀書。那時,我倆每學年的學費、書費、生活費及往返路費等,大約需要二百多元。這對于靠掙工分吃飯的農(nóng)民家庭來說,確實是個不小的困難。
為了支持我們完成學業(yè),會木工的父親給生產(chǎn)隊隊長說了許多好話,被允許外出搞副業(yè)。父親挑著木工工具,挨家挨戶找活干。一般情況下,人家管吃管住,每月可以掙四十多元,除交給生產(chǎn)隊三十元記工分外,還可以剩下十幾元。如果這個月沒有找到活干,那我們的生活費就沒有著落了。我們經(jīng)常寫信告急。每次接到來信,父母都非常著急,到處借錢。但是,那時家家戶戶都困難,有時借了一個村子,也借不到幾元錢。
那也是個票證的年代,買什么都要憑票,穿衣服靠發(fā)布票。母親看到經(jīng)濟條件好一點的鄉(xiāng)親,為沒有布票而犯愁。就想,何不用自己會織布的一技之長織土布呢?這樣,既可以收點加工費,解決倆孩子讀書的費用問題,又可以解決鄉(xiāng)親們穿衣服的困難。
說干就干,母親讓父親趕制了一臺木質織布機、紡車等。母親十幾歲就會織布了,對織布是輕車熟路。很快,小山村里就響起了哐當哐當?shù)目棽悸暋?br />
鄉(xiāng)親們聽說母親織布了,紛紛把棉花拿來,讓給他們織布。織布,說起來容易,其實,也比較復雜呢。要經(jīng)過紡線、倒線、漿線、排線等工序以后,再用帶線的梭子左右穿行。左手把梭子送向右邊,右手接住,這時把機頭拉回,把線壓緊,再把下線踩下去;然后,右手再把梭子投向左邊,左手接住,把機頭拉回壓緊,再把下線踩上來,這樣循環(huán)往復?棽紩r,雙手和兩腳要互相配合協(xié)調(diào),才能把布織得平整、光滑,沒有疵點。布織好以后,根據(jù)個人愛好染成黑色、藍色或者是印花布。這種布,因為是純棉手工織成,夏天容易吸汗,穿著透氣舒服,特別是做被里,冬天非常暖和,很受鄉(xiāng)親們歡迎,供不應求。
當時,是不允許私自織布的。媽媽就利用工作組不在的時候,或者晚上偷偷地織布,經(jīng)常織布到天亮才去睡一會兒。因為白天還要去生產(chǎn)隊干活兒。
一個炎熱的夏夜,為了涼快點,媽媽沒有關大門,一只狼來到了門口,兩眼發(fā)著綠色的光。媽媽嚇了一跳,因為前不久,鄰居家的一頭豬在村子旁邊被狼吃了。當天,就媽媽一個人在家,她怎么不害怕呢!媽媽想,現(xiàn)在害怕也沒有用,她就一直不停地織布,且故意把織布機的聲音弄得特別大,想把狼嚇走。這樣僵持了一會兒,那只狼才悄悄地走了。
母親本來就身體瘦弱,一次背涼漿線用的漿線干,壓得她口吐鮮血。她臥床休息了幾天,身體還沒有康復,又起來織布了。父親勸她多休息幾天再織。她說,兩個娃兒還等著錢上學呀!
寒假回去時,父親把這個事情講給我們聽,我們兄弟倆淚流滿面,父母為我們讀書付出如此的辛苦,我們?nèi)f分感動。
就這樣,父親走村串戶做木活,母親起早貪黑地織布,用辛勤的汗水,供應我們兄弟倆讀完了高中。許多同村的同學因為繳不起學費而輟學,而我們兄弟倆有幸學有所成,我1968年入伍不久,因為有文化被提拔為軍官。弟弟返回鄉(xiāng)村,因為畢業(yè)于名校,成為一名人民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