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龍永圖 白巖松:中國,再啟動》一書是龍永圖、白巖松的思想合論。本書既是個人成長的存證,又是中國近30年改革發(fā)展的鮮活體驗史。
《龍永圖 白巖松:中國,再啟動》,龍永圖 白巖松 著,江蘇文藝出版社
本文摘自《龍永圖 白巖松:中國,再啟動》,龍永圖 白巖松 著,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年11月。
龍永圖:談判的苦與樂 20多年前,中國的入世談判在世界上引起的巨大震撼,相信每一個親歷者都不會忘記。 從1986年7月中國向世界貿(mào)易組織前身——關稅與貿(mào)易總協(xié)定正式遞交了恢復合法席位的申請,到2001年成功加入世貿(mào)組織,我們走了15年漫長艱苦的“復關”—“入世”之路。 有一位著名的西方經(jīng)濟學家曾對中國入世談判做出這樣的評價:“毫無疑問,中國入世談判是多邊貿(mào)易體制史上最艱難的一次較量,在世界談判史上也極為罕見。因為它意味著把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計劃經(jīng)濟國家納入到全球市場經(jīng)濟的體制中來! 所以每次只要我們的入世談判代表在關貿(mào)大樓或者其他地方開會,平常人數(shù)不多的會議室里就會來很多人,走廊里外國人用英語互相招呼著往里走:“走,快去!聽聽,中國人要說話了!” 在日內(nèi)瓦的談判很緊張,作為談判代表,我們需要激情,也需要冷靜。我每天很早就起來在日內(nèi)瓦湖邊散步。湖邊空氣好,相對安靜,在這里我可以將一天的工作在腦子里好好過一遍,全身心地放松,然后開始這一天緊張的談判。 整個入世之路,中國代表團進行了大大小小的談判上千次,既有和美國、歐盟、日本這些國家的雙邊談判,也有在日內(nèi)瓦舉行的100多個成員參加的多邊談判。 整個談判歷經(jīng)15年,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其實,談判雖緊張但也有輕松時刻。 談判時,各種可預料或者不可預料的事情層出不窮,而我們都得一一面對、逐個化解。例如,一位母語不是英語的外國代表為了賣弄自己的英文,總是在一些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jié)上糾纏不清。有一次甚至在一個英語冠詞的使用上翻來覆去地挑剔,會場的氣氛相當緊張。 我當時向這位代表表示,這個詞能否以后再說?對方竟然回答:“我的英文不好,今天一定要把它弄清楚了。”這樣的說法讓人又好氣又好笑,我只能對他說:“你英文不好,先去英國留學兩年,學好了再來和我們談!睕]想到我這么一說,對方也覺得不好意思了,大家均為之一笑,緊張的氣氛也隨即消散了。 還有的外方代表談著談著就開始裝傻,說對中國許多情況還不了解,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這簡直讓人忍無可忍,我只能立刻回復他:“你身為首席談判代表,居然搞不懂這些,我只好原諒你的無知! 一時對方窘在那里,不知如何回復,現(xiàn)場又一片哄笑。 在所有的談判中,最困難、最重要的當然是和美國代表團的談判。美國是全球第一貿(mào)易大國,而且美國擁有一個強硬的、專業(yè)的談判代表團,所以談判進行得十分艱苦,雙方每次的交鋒幾乎都是攻堅戰(zhàn)。 美國的要求最多,要價也最高。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美國是一個很大的經(jīng)濟體,所以他們對談判的所有內(nèi)容都感興趣,從汽車到小麥、從金融到電信、從電影到分銷,他們都感興趣。但是一些小國,比如哥倫比亞,他們就要求解決兩個問題,中國只要降低進口咖啡和鮮花的關稅,他們就可以結(jié)束談判了。 美國可不是這樣,他們要求解決幾千種產(chǎn)品的進口關稅,要求解決差不多涉及WTO規(guī)則下面的100個服務貿(mào)易部門。美國要求很高,解決了一個問題,他們又要解決另外一個問題,好像永遠得不到滿足。 在談判過程中,作為美國首席談判代表的巴舍夫斯基,因為在談判中對中國不斷提出要求,而被戲稱為“貪婪女士”。當然,他們也給了我一個綽號,叫作“摳門先生”,意指我在談判中斤斤計較。 其實,我有時真不想那么摳門兒。 有時候我們談判,一直進行到深夜,如果我在某些談判條件上稍微大方一點,我們就可以結(jié)束談判,但是我不能,這是關乎國家利益的事情,真不能松口。談判注定給人一種煎熬的感覺。 一方面,我們要面對國外談判方的壓力;另一方面,我們還得跟國內(nèi)各部門溝通解釋。有人戲稱,這是談判的“第二戰(zhàn)場”。 每一個部門的負責官員都有一種強烈的愿望,都想確保自己的部門在中國入世以后不受到?jīng)_擊。還有一些人對關貿(mào)總協(xié)定條文、對多邊貿(mào)易體制不是很熟悉,因此對我們談判的很多內(nèi)容多有誤解。這些都會給我們的談判帶來壓力和阻礙。 比如在農(nóng)產(chǎn)品進口方面。根據(jù)關貿(mào)總協(xié)定關稅配額量的規(guī)定,配額量并不一定是實際進口量,進口量超過配額量就用高關稅,低于配額量就用低關稅甚至免關稅。1999年我們與美國達成協(xié)議,每年進口小麥的關稅配額量為700多萬噸,5年以后增加到900多萬噸。當時有些人誤解了,認為我們承諾每年從美國進口900萬噸小麥,國內(nèi)糧食市場會遭到很大的沖擊。這種說法在國內(nèi)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很多人都說我們讓步太多了。實際上配額量是一個控制量,不是一個非要進口的量。包括美國在內(nèi)的其他國家,它們的關稅配額量從來沒有完成過。當時面對這種指責,真是有種“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感覺。 再比如說,1994年的談判其實是有可能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談判開始時形勢很好,澳大利亞代表和新西蘭代表表示,堅決支持中國,前提是中國解決一下羊毛的進口配額問題。當時我們得到的授權是每年進口16.9萬噸羊毛,而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要的是18萬噸。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表示,只要中國同意這個18萬噸,他們將全力支持中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是西方國家,如果西方國家的談判營壘出現(xiàn)了分裂,那么中國復關成功的機會就很大了。我很想同意它這個18萬噸,但是與代表團其他成員商量的時候,他們堵死了任何可能性。我只好按16.9萬噸這個數(shù)字談,最后拒絕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要求,于是在那次談判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堅決站在美國方面,態(tài)度非常強硬。 使我感到沮喪的是,等我們回到國內(nèi)查看1994年的進口數(shù)據(jù),最終發(fā)現(xiàn)1994年我們實際進口了31萬噸羊毛,遠遠超過別人提出的18萬噸。當時管理很松散,“一般貿(mào)易進口”“加工貿(mào)易進口”以及其他貿(mào)易形式的進口不一而足,而管理則是分兵把口,各管各事,一個部門管一種形式的進口,結(jié)果連全國每年進口多少羊毛都沒有一個清楚的概念,糊里糊涂地就拿出了一個奇怪的16.9萬噸配額。而澳大利亞、新西蘭這些國家知道自己每年出口了多少,明明知道當時中國每年平均進口22萬噸,他們要求18萬噸并不過分。 1994年的復關沖刺沒有沖出去,主要問題就出在內(nèi)部協(xié)調(diào)的不力和管理體制的混亂上。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就讓我們在談判的過程中腹背受敵。時光荏苒,1999年中美達成協(xié)議以后,我看到網(wǎng)上的新聞標題是“龍永圖,別流淚”。我激動的時候是不會哭的,有什么好哭的!達成協(xié)議后,我很激動,也有些遺憾,總是會想如果在前面談判的某個環(huán)節(jié)把握得更好一些就好了。但不管是激動還是遺憾,我都不會哭,談判又前進了很大的一步,這是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