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濤兄的夜跑著實在朋友圈瘋傳了一把,基本沒有不知道的,所以小編也就不分享了,但是,大家在跑步前一定要知道一些基本的知識,雖說跑步簡單,但依舊會有傷害的風險。 跑步實際上是身體不斷向地面撞擊的運動,速度越快、騰空越高、時間越長,對身體產生的撞擊力就越大,沒有適當準備就貿然長跑,會產生膝蓋和腳的運動傷害。 跑步著地產生的地面反作用力是走路的3-5倍,大多數的傷害都是勞損類,下肢肌肉變得越緊繃,就會干擾到跑步時大小腿的活動功能和力學,也會影響骨盆、下背部和臀部的姿勢,都會降低跑步的效率,并增加受傷的機率,若沒有適當的復健和休息,將損傷降到最低,根據統(tǒng)計有50-70%的復發(fā)機會,以下將介紹跑步常見五大下肢運動傷害。 由于跑步時的地面沖擊力由腳底上傳,根據統(tǒng)計75%的受傷發(fā)生在膝部或以下位置:膝部:25-30%、小腿及脛骨:20%、髂脛束(連接臀部和膝頭外側的細長結締組織):10%、阿基里斯腱:8-10%、腳底(如:足底筋膜炎):10%。 傷害一:抽筋! 跑步時,肌肉不斷的出力收縮后,柔軟度就會變差;身體不斷輸出能量,體內部份電解質也會被消耗而失去原有平衡,當有突發(fā)狀況,跑者需要更多的肌力,或是肌肉被快速牽拉,就會產生抽筋的癥狀。下肢需要出力的肌肉都有可能會發(fā)生,其中小腿肌是抽筋的第一名! 跑步中發(fā)生此狀況,建議降低跑步速度,到場邊、路邊拉伸至疼痛緩解,若有補給,應立即補充水份或食物。
640 (1).jpg (42.35 KB, 下載次數: 3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10-8 09:16 上傳
傷害二:髂脛束摩擦癥候群(跑者膝) 髂脛束負責擔任跑步時支撐的角色,收縮時會隨著膝蓋彎曲角度,產生一些位置上的前后變化,過度頻繁的彎曲打直膝蓋或是髂脛束變緊,會與大腿外側骨頭產生摩擦,骨突被摩擦久了,就會產生熱,通常有一特定痛點于膝蓋的外側。 跑步中發(fā)生此狀況,建議縮短跨步距離,減少單腳站時間,輕敲大腿外側而非痛點,即可暫時疼痛感,賽后或是平常需要進行髂脛束的放松,并訓練臀肌。
640 (2).jpg (31.77 KB, 下載次數: 3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10-8 09:16 上傳
傷害三:跳躍者膝 即是髕骨股骨癥候群!跑步時需要非常多下盤及大腿的力量,大部份的跑者大腿外側肌肉過于發(fā)達,造成股內側肌相對弱化,臏骨偏離原位,降低了膝蓋的穩(wěn)定性,因此大腿肌需要比平常更用力的抓住膝蓋前緣,造成股四頭肌肌腱炎或滑液囊發(fā)炎,疼痛位置在膝蓋正下方。 為了避免比賽中發(fā)生疼痛,建議使用相關護具或是搭配肌內效貼布,并進行內側下盤的鍛煉。
640 (3).jpg (60.89 KB, 下載次數: 2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10-8 09:16 上傳
傷害四:脛前疼痛 泛指脛骨各方向受傷癥狀。可概分為小腿前內側壓力癥候群、前脛痛、外側肌腔隙癥候群及脛前肌拉傷。大部份的脛前疼痛都是運動引起微血管的滲透增加,導致組織間的腔隙間腫脹及壓力增加,進而導致患部缺血造成,嚴重者甚至會導致壓力性骨折。 跑步中發(fā)生需即刻停止,伸展小腿肌群有助于緩解疼痛,建議檢查跑鞋是否提供足夠的支撐性。
640.jpg (80.33 KB, 下載次數: 2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5-10-8 09:16 上傳
傷害五:足底痛 疼痛位置發(fā)生于足底筋膜、足跟、阿基里斯腱、第一腳趾下方。跟跑步的不當足壓有關系,是一種累積性傷害,甚至患者足底脂肪墊萎縮,使落地的地面反作用力直接作用在跟骨上。
|